与中国制造抢市场的不止“印度制造”,还有“机器人制造”
中国制造形势严峻
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已经达到最大化并将开始萎缩。
据联合国估计,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增加了1.03亿劳动年龄人口。激增的劳动力压低了工资标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但从2015年到203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6900万,在工资和出口竞争力方面也面临相反的效应。
与劳动力减少如影随形的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已经失去低成本优势。今年7月,阿迪达斯总部表示将关闭在华唯一直属工厂。新一轮外资企业生产线撤出中国大潮拉开:松下宣布大规模裁员,年内将关停上海工厂,卡特彼勒、福特汽车、GE等也纷纷减少在华就业机会。外资企业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线迁往成本更低廉的国家,高端制造业则回流本土。
机器人更省钱吗
今年10月《纽约时报》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荷兰的飞利浦工厂里,128个机器臂以瑜伽式的灵活度工作着。视频摄像头引导它们进行的操作远远超过最灵巧的人工能力。一只机器臂不停地在两条连接线上做出三道完美的弯,然后将它们穿进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小孔中。这些机器臂飞快地运行,为了不伤及管理它们的人,需把它们放在玻璃柜子中。它们每天三班、一年365天不停地工作,不需要休息。
这将是未来制造工厂的场景。新一代机器人比汽车制造商和其他重工业生产商目前普遍采用的机器人要娴熟得多。它们正在世界各地取代制造业和配送行业的工人。
即便是苹果iPhone的制造商富士康,在继续兴建新工厂、雇佣上千名新工人来生产智能手机的同时,也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安装100多万个机器人以增补其在中国的劳动力。
很多美国机器人生产商称,在很多应用中,机器人的成本比人工要低。美国工厂自动化系统咨询公司计算:以一个工业机器人为例,制造系统的初始成本是25万美元,替代了两名机器操作工人,他们每人年薪5万美元,在制造系统15年的生命周期里,机器人通过取代人工和提高生产率能节省350万美元的开销。
在中国,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攀升,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力同样掀起了一股“机器人制造”热潮。2013年,这股潮流将愈演愈烈。
发展趋势
技术差距缩短 既然机器人正逐步替代劳动力,那么中国在机器人制造上自然要加紧脚步。中国机器人制造企业的优势在于服务和价格,技术、产品线、规模上的差距则是中国企业的主要劣势。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的工业机器人的关键基础部件大多为进口,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技术、系统集成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形成相应的标准化、模块化与可互换性的软硬件及功能模块。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才是关键。
培养关键人才 对于国外的先发、领先优势,我国的机器人产业的研发远远落后于美、日两国,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远未开展机器人的组装、制作的科学活动,这将关系到二三十年后我国的产业发展。对于中国机器人制造产业来说,实现产学研资各方面的集成联合是当前要务。
厦门兴锐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整理发布,本公司专营DCS系统,机器人系统,大型伺服控制系统,更多行业资讯,请点击:http://www.xrdzidonghua.com |